中心新闻

在前沿科学的科普中融合人文情怀——复旦微纳系统中心“科研科普融合创新基地”即将对外开放

发布时间:2024-05-23 

作者:吴苡婷   摄影:杨浦东

 

  5月21日下午,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举行“科研科普融合创新基地”落成开放日活动。

  走进位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的“科研科普融合创新基地”,浓郁的人文情怀扑面而来。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算筹计数、算盘发明,到近代电流磁效应和爱迪生效应的发现,然后是各类计算硬件及集成电路器件的出现,集成电路的发展史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大量的自制模型都出自微纳系统中心师生之手。

  同时,“科研科普融合创新基地”还对外展示微纳系统中心最新的科研成果,如脑机接口芯片、类脑智能计算平台、柔性可穿戴设备与人机交互系统、微纳结构极端制造、自组装光刻技术、超摩尔器件、忆阻器、柔性太阳能电池等。

  该基地秉持“开放、共创、共享”理念,旨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学与社会交流,鼓励和吸引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基地将于7月1日起向社会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此,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依托大型超净实验室,率先探索和建立集科研与科普功能为一体的科研科普融合创新基地。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阳介绍说,科研科普融合创新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和信息学院服务社会的具体举措,希望能为社会特别是为青少年提供近距离接触信息科学技术、了解技术前沿的平台,启发未来的“科学之星”。学院会以科研科普创新基地为起点,将更多的系和中心纳入平台,以更加全面的形式展示学院的科研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成立了硕士和博士共同参与的科普讲师团。微纳系统中心主任丛春晓教授表示,科研科普融合创新基地的建成只是第一步工作,后续会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力争将整个集成电路制造过程动态展现出来,提高科普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不断开发社会资源、建立资源共创共享机制,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科普教育。

 

来源:上海科技报

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33565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淞沪路2005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交叉学科二号楼7楼 电话:021-3124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