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基于二维材料(2DM)和分子铁电(MF)双层界面型电-光电双模态忆阻器的智能视觉神经网络

发布时间:2024-05-23 

第一作者:蔡依辰a, b

单位:复旦大学a,新加坡国立大学b,南洋理工大学c,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d

本文通讯:丛春晓a, d,胡来归a,刘政c

 
【成果介绍】
随着智能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巨量数据及处理需求与传统硅基硬件架构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而光传感-存储-计算一体的器件有望被用来解决这一问题。此类器件可对光信号进行预处理或被用于多层ANN的输入层。然而,后处理和神经网络的隐藏层仍需要使用其他平台来执行,从而导致了平台间的数据传输,其额外增加的代价甚至可高于可重构光传感器件所节省下来的功耗。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结合光学和电学模式的平台(双模态一体化器件),且相关的器件阵列具备可扩展性,潜行电流影响可忽略不计,并能构建可靠的大规模硬件。
 

最近,复旦大学丛春晓、胡来归、南洋理工大学刘政联合报道了一种采用二维材料(2DM)/分子铁电(MF)双层界面型电/光电双模态忆阻器的智能视觉神经网络。与传统的铁电晶体管相比,本文展示了面内铁电极化也能使相邻二维半导体层中形成横向p/n型掺杂。此工作成功地制备了基于二维材料和分子铁电的视觉神经网络阵列以及相应的板级驱动电路,并且基于此电路,完成了图像识别和分类任务,准确率达到85.2%,这意味着多模态人工智能视觉系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相关成果发表在Elsevier旗下的材料旗舰期刊Next Nanotechnology上,题为“In-plane ferroelectric-reconfigured interface towards dual-modal intelligent vision”。

 

图一展示了二维材料(2DM)/分子铁电(MF)双层电/光电忆阻器。此架构采用了不含重金属的且空气中稳定的分子铁电材料(二异丙基溴化铵,DIPAB),这种材料具有出色的铁电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与多端铁电晶体管不同,在双端DIPAB/1L-WS2器件中可以实现横向梯度p/n型掺杂,从而实现可重构电导和自驱动光响应,并由铁电层的面内极化进行调制。得益于WS2的高迁移率和出色的光电特性,这种一体化器件具备连续可调且近线性的电导率和光响应度。

图一 (a-b)生物视觉与人工视觉之间的相互关系。(c)电子调制(EM)示意图。1L-WS2的可配置状态(红色箭头)受平面内极化(绿色箭头)的调制。(d)I-V曲线是在导通/关断比约为104的情况下,按照"扫描1"到"扫描4"的顺序测试的。(e)电导(G)随正(红)和负(蓝)脉冲的线性变化。(g)不同极化时间下器件的I-V曲线。(h)光电流随脉冲数(红色)和强度(蓝色)的线性变化。

 

基于所加工的器件阵列结构,进一步开发了一个板级驱动电路,用于忆阻器阵列的编程器和读取器(PRM)。如图二所示,25个开关连接着阵列和PRM,实现对每个器件的编程和读取,并可以利用USB电缆连接到PRM的个人电脑,进行图形化界面操作。研究发现,所有器件都可以被编程和读取,也都能通过可重新配置的电导和光响应正常工作,这意味着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成功执行了图像识别任务。此项工作有望用于基于新型器件的智能视觉系统。

 
图二(a)毫米级大小的1L-WS2.(b)在蓝宝石上制作的5×5器件阵列。(d)阵列安装在插座连接器上。(e)电路板级演示装置的照片。(f)电脑图形用户界面截图,显示PRM捕捉到的忆阻行为。(g-h)正向和反向极化的光响应度。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949829524000135
 
第一作者:

蔡依辰,2023年获得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
 
通讯作者:

丛春晓,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微纳系统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主要从事二维电子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基础物性表征调控与光电器件应用研究。迄今已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SCI他引9000余次,web of science H因子51,在Springer和Elsevier发表专著(章节)两部,并应邀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Small Methods等期刊撰写综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面上项目等,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澳大利亚第四届二维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青年科学家奖”、复旦大学"巾帼创新奖"、日本亚洲纳米会议“会议奖”等。

胡来归,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2016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长期从事柔性/有机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至今已在Nature Commun.、npj Flexible Electron.、Adv. Funct. Mater.、Small、Small Methods、Nanophotonic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多篇,英文章节1篇,参编教材1部,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6项。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
 

刘政博士,现任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新加坡材料学会讲席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合成以及器件和能源方面的应用,发表学术文章300余篇。截止目前,引用量超过50000次,h-index超过110。2013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基金会会士以及南洋助理教授头衔。2018年获得新加坡青年科学家奖,同年获得南洋理工大学青年研究奖,以及ICON-2DMAT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荣获新加坡材料学会讲席教授头衔,同年获得亚洲科学之星。2020年获得ACS Nano Rising Stars Lectureship Award。2023年荣获亚太经合组织科学奖。2018-2023年连续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文章来源:Energist 能源学人

https://mp.weixin.qq.com/s/IFhmSue4ixOhs9vVaFPknQ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淞沪路2005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交叉学科二号楼7楼 电话:021-31242626